同志们:
3月4日至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以下简称“两会”)。近5000名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扎实履职尽责,奏响团结奋斗的时代乐章。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力扬帆。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多处涉及教育。过去一年,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
在部署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针对性。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专门提到了“窑洞对”,并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上回答这一历史之问的两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专门提到“窑洞对”的: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总书记特别警醒全党:“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
本周我们将学习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教育研究》杂志“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专栏发表的文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动力及建设思路》和《党建》杂志上的文章《勇于自我革命 不断增强“四自能力”》。下面让我们开始本周的学习吧!
一、《葛道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动力及建设思路》(来源:《教育研究》工作论文 2022年第3期 两会代表委员谈教育)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标志着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全社会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期待更加具体和全面。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更明晰、任务更清晰。如何理解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呢?我们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以正确政治方向和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使命,以教育体系的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促进教育内部各阶段、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服从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使命
提高教育质量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新期待,使得发展高质量教育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行动自觉和重大使命。高质量教育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一)高质量教育是育人为本的教育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二)高质量教育是公平普惠的教育
公平普惠强调的是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既体现了法律赋予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也体现了全纳教育思想以及 “有教无类”思想,实质上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大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走向相互构建、相互交叠融合,努力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个人,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高质量教育是结构优化的教育
教育结构是构成教育体系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它的优化既要反映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和水平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教育发展也各有特点。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将教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既为不同地区、学校教育提出硬性底线要求以确保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也为不同地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弹性和广阔空间,以促进更加绿色共享的协调发展和更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发展。
(四)高质量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
改革是教育动力活力的重要源泉。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坚持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深化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和以教育评价为重点的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同时,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高质量教育是开放多样的教育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在开放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的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着眼于服务国际国内大格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和智慧,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同时,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在因材施教中彰显个性化、在尊重差异中体现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使整个教育体现和谐、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六)高质量教育是有贡献力的教育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以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教育需要把教育放在“两个大局”和“国之大者”中考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研、产业紧密结合,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尤其需要强化一流大学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高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
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教育情况的基本架构与描述,包含层次、类型、形态、纵横向、内外间等关系,对发展高质量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引擎作用。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更加注重对这些关系进行多维度的优化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衔接顺畅,各级各类学校定位清晰,形成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自适应调节机制。
(一)更加注重纵向贯通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比较特征的相对概念,要在教育体系自身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的纵向比较中,分析和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应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成人教育、自学教育、开放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渠道,推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各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进一步填补0—3岁托幼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短板,着力破解“一老一小”民生难题。再如,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在优化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可参考国内外超常儿童教育理念共识和相关立法,制订出台《英才教育促进法》,对超常儿童分类识别、学段衔接、教育教学、资源配置、职责分工等实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二)更加注重横向融通
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横向结构特征,应通过把握同一层次教育中不同类型、不同要素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改革创新效率最优化。比如,针对结构优化,应进一步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调发展。针对“五育”并举,应深刻把握每一育所具有的特定任务和作用,充分发挥“五育”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三全育人”,应发挥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管理、文化、资助等每一个要素的育人作用。针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应从评价制度改革入手,推进教学和科研形成相互促进的整体,既要抓好教学,也要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更加注重内外联通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把教育放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战略全局中去谋划,不断优化教育的内外部关系。从教育系统内外看,应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优化党委政府和学校关系,尊重教育自身规律,保障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学校发展难题,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推动教育服务社会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通过发挥学校的文化高地作用,丰富校园文化,推动学校文化社会传播;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为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从国内外看,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应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更多的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或交流活动,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利互惠的目标。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使命更为重大,迫切需要教育系统以“八聚焦八完善”为重点,不断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促进人的现代化,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强化政治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突出协同性,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勤俭。突出实效性,拓宽立德树人路径。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覆盖全学段的质量标准,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发挥校内外资源的育人功能,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聚焦提升群众获得感,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突出普惠健康,加快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进课程游戏化,提高幼儿园保育质量,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优质均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突出多样充足,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办好综合高中(班),促进普职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三)聚焦打造技能强国,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教育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集成平台,推动更多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提升技能供给质量,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的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制度,积极构建“国家统筹+省级推进”模式,“文化素质”测试可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形式实施,职业技能测试则采取省级层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形式开展。同时,应构建与生源数量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进一步打破升学地域和学校限制,并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招录。
(四)聚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一流大学群建设体系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支持发展新型大学,规范高校异地校区管理,建设符合不同地区发展特点的一流大学群体。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急需、冷门学科专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和高校协同创新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
(五)聚焦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五级社区教育网络,推动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体系。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机制,发挥老年大学的骨干作用,发展远程老年教育,加快构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快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深化学习成果在多种场景下的协同创新,构建渠道更畅通、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学习更便利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六)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体系
坚持把教育置于世界坐标中去学习、去比较、去思考、去合作,开创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疫情形势下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启动实施若干教育对外开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项目引导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立足本土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潜力和优势,推动境外知名院校在国内独立办学的政策试点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规划战略的相互衔接,进一步激发教育对外开放动力活力。同时,建立完善对外援建校园项目与高校境外办学项目的对接机制,推进对外援建基础设施项目与相关海外本土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和协同推进。
(七)聚焦培育“大先生”,完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加强典型宣传,弘扬高尚师德,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大创新力度,优先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加大统筹调整力度,推动教师按需合理流动。改革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备案制管理和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岗位设置意见。
(八)聚焦激发动力活力,完善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事关事业发展方向,抓好了教育评价改革,就牵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牛鼻子。深化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重点评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等情况。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坚持用评价引领各级各类学校找准自身与社会的切合点,强化分类发展,突出特色品牌。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成才观,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健全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勇于自我革命 不断增强“四自能力”》(来源:《党建》)
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为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坚强保障。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推进伟大自我革命,进一步增强党的“四自能力”,在自我革命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
自我革命,就是党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解决自身问题,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工人阶级政党从来都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小集团,而是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阶级政党具有大无畏的自我革命精神。历史和现实证明,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一个故步自封、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的政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延安整风等都是我们党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的范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风整党、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整党以及一系列集中性教育等,都是我们党管党治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精神。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保持党性质不变、宗旨不变,确保党长盛不衰、发展壮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出了一套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体系,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关键还得靠我们党自己。勇于自我革命这一独有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使我们党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敢于刀刃向内、自剜腐肉,时刻保持自我审视、反躬自省和高度清醒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使党内的歪风邪气得以刹住、顽瘴痼疾得以解决、严重隐患得以清除,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提供了强大内生力量,给出了新时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正确答案。
勇于自我革命,关键在于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性质不变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的宗旨不变色;必须永远做人民公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就必须时刻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能够做到清醒认识、勇于正视、全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这正是因为我们党敢于正视自身问题,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但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深刻认识到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所面临的有可能动摇党的根基、违背党的初心使命、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和严峻复杂形势,深刻认识到如果讳疾忌医、有病不治,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的严重后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具体分析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多次强调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查找、全面发力,一刻也不能忽视党内仍旧存在、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下大力气解决好“七个有之”等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以及一些已经得到解决但仍存在反弹可能性的问题和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表现更为多样的新问题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征程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革命,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要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就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刀刃向内、真刀真枪解决好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类问题,清除掉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全面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高度重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可以歇一歇的厌倦情绪和消极想法,必须继续以自我革命精神检视不足、解决问题,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要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自我净化,就是要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增强自我净化能力,靠的是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中增强政治免疫力。党员领导干部应经常剖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是否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化等问题;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道德、作风是否纯洁,是否受到不良风气的浸染,是否存在软弱涣散,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常常查找自身存在的不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不足,看是否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通过自我净化,要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杂质和心灵上的污垢,坚定理想信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保持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清正廉洁。
要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塑造共产党人的坚强品格。自我完善,就是要修复肌体、健全机制、丰富功能。制度建设贯穿新时代党的建设始终,就党的制度建设而言,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在堵塞漏洞、健全机制、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内制度法规的重要作用。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就要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全面检视自身优缺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自我改正。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把党性教育作为自己的“心学”,自觉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要求,着力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足、实践锻炼不足、党性修养不足的问题,把党性要求内化为情感、意志和行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要增强自我革新能力,彰显共产党人的开拓进取精神。自我革新,就是要与时俱进、自我超越。增强自我革新能力,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把思想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系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自我革新才能推陈出新,破除思想藩篱,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真正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立潮头、开辟未来。
要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全面增强履职尽责本领。自我提高,就是要增长新的本领、开拓新的境界,努力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就一定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自觉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淬炼,不断深化认识,切实提升能力,以学习带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关键在于要以学以致用为本。要始终以实干精神担当好为民使命,用更多经得起历史、人民、实践检验的成绩诠释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用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砥砺初心使命。
三、视频学习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无声玉满堂》(时长11分钟)
二、专题研讨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聚焦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