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每周一学”学习材料 (2024年7月3日)
日期:2024-07-02 08:49:53  发布人:jgxy  浏览量:0

同志们:

党的工作纪律是规范党员干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行为准则。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规范党的工作纪律,就是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把心思用在谋事创业上,放在为民谋利上,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敢于担当,敢于负责。

本周,我们将学习《严明党的工作纪律 促进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和《党史上的工作纪律建设》。

一、严明党的工作纪律 促进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工作纪律修订的重点内容(来源:共产党员网)

工作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其本质要求是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章“对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分”,紧紧围绕促进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完善工作纪律要求,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一是引导党员干部敢于斗争、勇于负责。新时代新征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党员干部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担当作风。《条例》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要求,在第一百三十一条新增工作中不敢斗争、不愿担当,面对重大矛盾冲突、危机困难临阵退缩行为的处分规定。实践中,有的党员干部满足于做太平官、作“躺平”状,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往上交、面对危机向后躲,这些都与我们党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背道而驰。《条例》增写上述规定,就在于督促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为党尽责、为民造福。同时,《条例》在第一百三十条第二款新增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到任前已经存在且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消极回避、推卸责任,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给予相应处分。这一规定的相关情形是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法规化表述,针对的是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岗位调整为借口,对一些历史欠账、遗留问题视而不见、久拖不决甚至“击鼓传花”的现象,其本质是回避矛盾、不负责任。这些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旧账”,实际上接手它、解决它本身就是新任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新上任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接过权力,更要接下责任,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直面问题、解决“旧账”中建立“新功”。

二是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二十大强调,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条例》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为基层减负的有关文件作了衔接,针对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在第一百三十二条新增规定了三种具体情形,包括:脱离实际,不作深入调查研究,搞随意决策、机械执行;违反精文减会有关规定搞文山会海;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条例》设定这些情形,直指部分党员干部作风漂浮、责任心缺失、官本位思想作祟等突出问题。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自觉摒弃和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各项工作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推进事业发展。

三是促进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规范用权。党的各项工作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国家政权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条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大局,与《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信访工作条例》以及党中央有关惩治统计造假等制度文件相衔接,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规定,以促进党员干部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比如,第一百三十四条新增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的处分规定,重在纠治擅自超出“三定”规定范围调整职责、设置机构、核定领导职数和配备人员,违规干预地方机构设置等问题,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第一百三十五条针对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处置、解决等过程中存在的各类违纪问题,新增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职责、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信访事项发生行为的处分规定,促进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同时强化源头治理,有效避免或减少信访事项发生。第一百三十九条新增进行统计造假、对统计造假失察行为的处分规定,涵盖各类行为主体在统计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情形,推动防范和惩治“数字上的腐败”,提高统计监督有效性。

四是推动精准问责。党的二十大指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用好问责利器。严肃有效问责有利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负责守责尽责、践行忠诚干净担当;问责不力、泛化简单化,则会削弱问责工作的警醒作用,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要求,对滥用问责或者在问责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应严肃追究责任。《条例》与问责条例相衔接,新增第一百三十七条,明确了对上述行为的处分规定,以推动提高问责工作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好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执行问责条例,坚持实事求是、权责一致、错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问责对象、责任类型、问责情形和程序要求,分清责任、定准责任,防止出现问责不力或者泛化滥用等问题,力求取得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促进一方工作的良好效果。

五是加大对违规干预和插手行为的规制力度。《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等制度文件,都对受请托人向党组织报告违规干预和插手行为作出了规定。《条例》与上述制度文件相衔接,在对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以及公共管理活动列出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在第一百四十三条新增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预和插手行为负有报告和登记义务的受请托人,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登记行为的处分规定,从而推动全链条、体系化纠治违规干预和插手行为,形成促进依规依法行使职权的整体合力。违规干预和插手行为属于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请托人存在此类行为的,受请托人应当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做到该抵制的要抵制、该报告的要报告、该登记的要登记。

二、党史上的工作纪律建设(来源:共产党员网)

工作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10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健全和完善党的工作纪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工作纪律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强化遵守工作纪律的基本要求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建党伊始,生存和发展是党面临的首要任务,保密纪律作为基本工作纪律提了出来。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中,即将保密纪律作为必须遵守的基本工作纪律作了明确要求,其中第六条强调“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1927年12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掌握着所有中央负责人住处和秘密机关的地址地点。白色恐怖下,一切工作“以绝对秘密为原则”,不能出半点差错,对工作纪律的要求极为严格,“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当时文件要用药水密写,传送要通过秘密交通躲过敌人搜查。这一时期,尤其强调“秘密工作之执行应该成为党的纪律之主要部分”。一切“不负责的传说党内的秘密”“不遵守开会时间”等都是党所不容许的,“凡是一切违反秘密工作的行动,毫不迟疑的应该予以严厉的纪律制裁”。长征期间,一个12人的运输班严格遵守党组织的工作安排,历尽千辛万苦,用担子把建党初期许多重要原始档案和文件挑到陕北,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对纪律的严格遵守。

西柏坡是立规矩的地方。西柏坡时期,我们党制定得比较成熟、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纪律就达20余项。1947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保密问题的指示时强调:“以后凡中央密电所发出之任何文件,凡未得中央许可者禁止印发。”“私人不得记录党政军机密事件及不得携带此种笔记本。”这一时期,为了克服党内和军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党还建立健全了请示报告制度,保证了党中央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加强党的工作纪律建设,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注重发挥制度的作用,切实提高党员的纪律意识与纪律观念,使工作纪律建设形成更为稳固的刚性约束。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注重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相结合,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推动党的工作纪律落到实处。

注重规范党员干部履职用权

严明的工作纪律,是规范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积极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党的一大决议中规定:“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这既是政治纪律,也是基本的工作要求。二大党章强调,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1930年4月,为应对形势需要,海丰县苏维埃政府颁布工作条令,制定了统一的经济工作纪律,比如,规定各县区苏维埃、革委干涉支配财政者,由四县革委惩戒该苏维埃、革委负责人;各级财委不努力执行自己任务者,亦应受惩戒;等等。通过规范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增加了财政收入,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压力,为革命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西柏坡时期,对于收复城市、管理城市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党中央及时制定相关工作纪律予以纠正。1948年6月4日,《军委批转东北野战军入城纪律守则》专门规定了入城纪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科学文化机关及城市公共设备、名胜古迹和建筑物;实行缴获归公,提出“四个不”,即不争夺、不破坏、不自由动用、不打埋伏。上海解放后,陈毅细数干部违反纪律的表现后指出,我们进入上海必须讲纪律,必须反对无纪律的状态,“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和市民的见面礼”。他的看法报中央军委后,很快收到毛泽东的电报批示,只有8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出台多项党内法规,细化了违反党的工作纪律的各种情形,明确了相应的党纪处分规定,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工作纪律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强调党内法规制度对党的工作纪律建设的重要作用,规范权力的使用和运行,并且进一步将履职不力、不作为纳入问责情形,以明确的纪律规范树立正确导向,不断推动和规范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重视保持优良工作作风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优良工作作风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大革命初期,随着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党内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情况,1926年8月,《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要求“立即执行,并将结果具报中局,是为至要”,表明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反对官僚主义、重视和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的坚强决心。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相继出台、对一批违纪党员干部的严肃处理,极大地净化了政治生态,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1933年12月2日,《红色中华》报专门撰文,列举了当时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包括:无工作计划、不参加会议、参会不发言、不开展组织工作、不搞调查研究、不汇报工作,连起码的文件都不处理,甚至对联系的工作对象的名字都不记得,等等。针对这些工作作风问题,中央苏区时期出台的文件明确指出:“每个革命的民众都有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错误、缺点之权。”干部的工作及其成效如何,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党的工作纪律建设。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随即,从中央到地方县以上、军队团以上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相继成立。不久,按照规定成为各级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这为监督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纠正党内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提供了重要抓手。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取得了作风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开创了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局面。

党的工作纪律建设100多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要始终强化工作纪律意识,树牢底线思维,自觉绷紧工作纪律这根弦。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党内法规制度,发挥党内法规制度的监督保障作用。党的工作纪律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政治纪律等紧密相连,要坚持工作纪律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一起抓,注重系统联动,协同推进包括工作纪律在内的党的纪律建设。要保持对违纪人员的惩处力度,既突出党的工作纪律的规范引导、控制约束作用,也发挥纪律刚性的警戒告诫、惩罚威慑作用。党纪教育是加强党的工作纪律建设的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加强学习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心上”。回顾党的历史,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每当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党都通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切实提高了党员的纪律性,为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三、视频学习

党史中的纪律 第6集 服从纪律听指挥(时长:9分钟)

https://www.12371.cn/2022/07/08/VIDE1657269903610513.shtml

专题研讨

请结合所学内容,结合自身岗位,谈一谈我们如何强化工作纪律意识,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把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在学校发展处于提档增速的关键阶段,为新一轮双高建设和本科职业大学建设贡献力量。